【2025年版《中国药典》专题】药用辅料标准变化及分析技术探讨——有关物质

药用辅料是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是药物制剂中除了活性成分以外占比最大的成分,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调节释放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随着国际标准协调的深入以及2025年版《中国药典》发布实施的临近,津津老师将开启岛津药用辅料系列专题,与大家一同探讨药用辅料标准变化动态及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情况,分享岛津特色辅料应用技术及方案。

继上一期津津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药用辅料的安全性评估研究相关信息之后,本期就跟随津津老师一起来聊聊药用辅料“有关物质”的话题。
随着《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一增补本发布,《中国药典》已收载的药用辅料种类达到364个。津津老师对已收载品种对于有关物质的检查项进行了信息梳理,其中,60余个品种设立了“有关物质”检查项(如下表所列,供参考),以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这两种色谱技术为主要检测手段。液相色谱仪配置不同检测器可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进行分析,除了普遍使用的紫外检测器外,环糊精类药用辅料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其有关物质进行分析,蛋黄卵磷脂(供注射用)的有关物质则是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分析,均值得关注。
表1 药用辅料“有关物质”涉及的色谱分析主要品种情况
分析技术 |
涉及的药典品种 |
气相色谱法 |
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十八醇、十六十八醇、十六醇、丁香酚、七氟丙烷(供外用气雾剂用)、三乙醇胺、月桂氮䓬酮、正丁醇、甘油、甘油(供注射用)、丙二醇、丙二醇(供注射用)、四氟乙烷(供外用气雾剂用)、异丙醇、辛酸、辛酸钠、间甲酚、苯甲醇、苯氧乙醇、枸橼酸三乙酯、枸橼酸三正丁酯、香草醛、桉油精、硬脂富马酸钠、氯甲酚、薄荷脑、麝香草酚 |
液相色谱法 |
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苯甲醚、大豆磷脂(供注射用)、山梨醇、己二酸、马来酸、无水乳糖、D-木糖、木糖醇、麦芽糖、麦芽糖醇、伽马环糊精、没食子酸丙酯、尿素、阿尔法环糊精、阿司帕坦、DL-苹果酸、L-苹果酸、乳糖、倍他环糊精、海藻糖、羟丙基倍他环糊精、羟苯乙酯、羟苯丁酯、羟苯丙酯、羟苯丙酯钠、羟苯甲酯、羟苯甲酯钠、羟苯苄酯、蛋黄卵磷脂(供注射用)、葡甲胺、富马酸、聚甲丙烯酸铵酯Ⅰ、聚甲丙烯酸铵酯Ⅱ、蔗糖八醋酸酯、水杨酸甲酯、多库酯钠 |
1
岛津LC家族
2
岛津GC家族
岛津围绕《中国药典》重难点品种的辅料、辅料通则以及制剂中辅料含量等方面,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天津津老师分享两个典型药用辅料分析案例,分别采用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开发建立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磺丁基-β-环糊精钠是一种阴离子型高水溶性的环糊精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由1,4-丁烷磺内酯与倍他环糊精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美国Cydex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功开发药用辅料磺丁基-β-环糊精钠,能很好与疏水性客体分子包合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稳定性、安全性、降低肾毒性、缓和药物溶血性、控制客体分子释缓速率、掩盖不良气味等。原料倍他环糊精(简称β-CD)及水解产物4羟基丁烷-1-磺酸(HBSA)、双(4-磺丁基)醚二钠(DBSA)作为杂质存在于磺丁基-β-环糊精钠产品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2024年3月药典委公示的磺丁基倍他环糊精钠国家药用辅料标准草案(拟制定)中,β-CD、HBSA、DBSA的检测均采用离子色谱法,对β-CD需要用脉冲安培检测器(配有金工作电极和银参比电极),BSA、DBSA则需要采用电导检测器。考虑到企业分析检测成本,岛津开发了HPLC-ELSD法同时分析磺丁基-β-环糊精钠中β-CD、HBSA和DBSA三种杂质,该方法无溶剂及未知杂质干扰,峰形和重现性良好,满足检测需求,可为磺丁基-β-环糊精钠有关物质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SHIMADZU
实验仪器及耗材
岛津 LC-40D XR 高效液相色谱仪(推荐);
ELSD LT-Ⅲ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推荐);

得益于分析智能(Analytical Intelligence,AI)的应用,ELSD-LT Ⅲ的灵敏度更高、动态线性范围更宽
◆ 优化设计,实现通用检测
能够高质量地雾化流动相并导入漂移管中,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有效地蒸发样品。 “聚焦”机制,在检测“点”通过辅助气体汇聚样品,从而获得更高的灵敏度
◆ 灵敏度更高,线性范围更宽
光控激光器确保了 “高灵敏度”在长时间运行期间保持稳定,在无需切换增益水平的情况下,即可在高达5个数量级的信号强度范围内进行检测
◆ 紧凑的设计,卓越的可用性
整个系统宽度减小,节省了宝贵的实验室空间
SHIMADZU
分析条件
◆ 色谱柱:ShimNex WP C18-S(5 μm,4.6×250 mm;P/N:380-01234-87)
◆ 流速:0.8mL/min
◆ 进样量:10μL
◆ 柱温:30℃
◆ 检测器:ELSD-LTⅢ,漂移管温度:50℃,增益:Wide
◆ 流动相:A:0.1MTEAA溶液(pH=7) B:甲醇
◆ 梯度程序:

SHIMADZU
结果及分析

图3 加标样品溶液色谱图



图4 加标样品溶液、空白溶剂和3个杂质的对比图
结果显示,磺丁基-β-环糊精钠杂质 A(β-环糊精)、杂质C(4-羟基丁烷-1-磺酸)、杂质D(双(4-磺丁基醚二钠)分离度良好,无溶剂及未知杂质干扰,峰形和重现性良好,满足检测需求。
甘油三乙酯又称三醋酸甘油酯,由甘油和醋酸酯化合成制得。作为药用辅料,在制药行业中常用作溶剂、增塑剂和保湿剂等,EP11.0、USP现行版及BP2023均收录甘油三乙酯质量标准,EP11.0、BP2023甘油三乙酯质量标准中未设置有关物质项,而USP现行版对醋酸、甘油、1-单乙酸甘油酯、2-单乙酸甘油酯、1,2-二乙酸甘油酯、1,3-二乙酸甘油酯6个工艺相关杂质(结构式见图5)、其他单个非特定杂质和总杂量进行了控制,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2020年版)》质量标准,及了解市场上药用辅料甘油三乙酯有关物质含量情况,国内某药检机构开展并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用辅料甘油三乙酯的有关物质研究工作【1】,包括色谱条件优化、系统适用性、专属性、线性关系、检测限与定量限、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耐用性试验及批次样品测定,并对分流比、升温程序调整,以及计算方式、限度的拟定进行了讨论。

图5 甘油三乙酯6个工艺相关杂质结构式
SHIMADZU
分析条件
耐用性考察品牌之一:岛津GC-2010系列气相色谱仪
色谱柱(推荐):SH-1701(30 m×0.25 mm,0.25 μm)
◆ 柱温程序:
起始温度为50℃,维持4 min,以30℃/min的速率升温至140℃,维持13 min,以10℃/ min的速率升温至200 ℃,维持 5 min,以30℃/min的速率升温至230℃,维持10min
◆ 进样口温度:200℃
◆ 流速:1.5mL/min
◆ 分流模式:分流(10:1)
◆ 检测器:FID,温度:250℃
SHIMADZU
结果及分析
(1)分别取样品1.0g,进行酸(1 moL/L盐酸溶液1mL,室温 1 h)、碱(1 moL/L氢氧化钠溶液1 mL,室温2 h)、氧化(30%过氧化氢1mL,室温过夜)、高温(80 ℃过夜)、光照(4500lx过夜) 破坏试验后,降解产物能与主峰完全分离,符合要求。如图6所示。

图6 专属性试验GC色谱图
(2)精密量取混合对照品溶液适量,逐级稀释,设定量限信噪比为10,检测限信噪比为3。各物质在浓度2~4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见表1所示。
表1 线性关系、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结果

(3)采用不同品牌气相仪、不同品牌色谱柱测定样品(批号:73603)。结果样品中有关物质含量测定无明显差异,各物质均可较好地分离,表明方法的耐用性良好,见表2。
表2 耐用性试验结果

(4)取混合对照品溶液(30 μg/mL),分别在0,2,4,6,12,24h进样测定。结果显示,各物质峰面积的RSD均小于2.86%(n=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5)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测定后计算回收率。结果显示,乙酸、甘油、1-单乙酸甘油酯、1,2-二乙酸甘油酯、1,3-二乙酸甘油酯的回收率分别为100.7%(RSD=3.12%)、95.1%(RSD=3.66%)、99.43%(RSD=4.62%)、103.66%(RSD=5.88%)、103.15%(RSD=4.17%)。
(6)实际样品测试
本研究建立的GC法准确高、重复性好,为完善药用辅料甘油三乙酯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样品测定结果显示,7批样品中,1批样品单个杂质超出了拟定限度(不得过0.1%),2批样品总杂质超出了拟定限度(不得过0.2%),应加强质量监管。
表3 样品测定结果(%, n=3)


岛津针对重难点品种,从标准复现、方法开发到色谱耗材的选型推荐,全方位为广大制药行业客户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更多产品及应用资料欢迎浏览岛津中国官网和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官网获取使用。
【下期预告】本次通则0251修订中附2是对“《中国药典》药用辅料品种正文项目与要求”的具体说明。总体来说,药用辅料的标准由定义(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标示、类别、贮藏等组成。下期就继续跟随津津老师关注药用辅料相关检测技术及典型应用方案吧。
引用文献:
【1】张悦,石蓉,郑金凤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用辅料甘油三乙酯的有关物质[J],中国药师2024,27(2):227-232
撰稿人:龙卓珊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