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成像大讲堂」iMScope QT揭秘胃癌背后微生物群的“神秘帮凶”


导读

图1. 文章期刊截图
胃癌微生物群新发现,
胃癌背后竟有小团伙?


研究成果快览

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教授团队等人首次根据肿瘤内微生物群对胃癌进行了六种分子亚型分类,每个亚型以特定属的不同程度富集为特征。发现并确认除了幽门螺杆菌外,咽峡炎链球菌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胃癌组织中最富集的通路是精氨酸代谢(图2a)。所有与精氨酸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在肿瘤样本中始终上调(图2b),而编码此通路中因子的人类基因在转录组水平上却没有显著变化(图2c)。这种精氨酸代谢组与人类特异性转录组之间的差异表明,链球菌在胃癌中的潜在作用可能涉及细菌精氨酸代谢。
图2. 不同胃癌亚型中代谢物相关通路的差异丰度代谢物
iMScope QT助力
探明精氨酸代谢途径机理

为了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验证上述代谢组学结果,使用岛津全自动基质升华仪iMLayer对胃癌肿瘤组织冷冻切片进行9-AA基质自动涂敷,放入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中进行质谱采集与参数优化,最终建立了多种氨基酸在胃癌肿瘤组织的质谱成像方法。
图3. 岛津质谱成像一站式解决方案技术特点
质谱采集结束,使用IMAGEREVEAL MS软件分析咽峡炎链球菌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包含精氨酸和鸟氨酸在内的多种氨基酸的空间表达差异。MSI合并(Merge)图像中,绿色代表精氨酸,红色代表鸟氨酸,如图4所示,咽峡炎链球菌阳性组患者在胃癌肿瘤组织中表现出显著降低的精氨酸浓度水平和升高的鸟氨酸浓度水平,而阴性组患者则相反。说明咽峡炎链球菌可能通过代谢精氨酸产生鸟氨酸并激活其下游通路来促进胃癌的生长。进一步证实了咽峡炎链球菌通过改变精氨酸代谢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最终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因此,咽峡炎链球菌很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图4. 精氨酸与鸟氨酸在咽峡炎链球菌(SA)
阳性与阴性组患者胃癌组织的空间分布

客户声音

浙江省肿瘤医院 潘利斌博士

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质谱成像大讲堂」系列:iMScope QT可视化脂质空间分布》
《「质谱成像大讲堂」iMScope QT助力仙人掌中致幻剂空间分布研究》
《【质谱成像讲堂】慧眼识癌—岛津质谱成像技术助力癌症临床研究》
《【质谱成像讲堂】火眼金睛「iMScope QT」精准定位药物空间组织分布》
本方案及所涉产品仅供科学研究,不用于临床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