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小令大讲堂第三季第二期丨样品制备时的定量误差因素

 

司小令大讲堂第三季《HPLC日常分析中的注意事项之二》,继续分享液相色谱的使用知识。

 

同时,每一期最后都会有“有奖问答”,并从答对的用户中抽出5位送出精美礼品,敬请关注!

 

第三季第一期答题获奖名单

姓名  

李老师(浙江)

朱老师(广东)

郑老师(浙江)

鲁老师(上海)

苏老师(西安)

 

 手机

138******99

176******69

138******83

133******08 

157******86

 

恭喜以上五位老师。礼品将于下周寄出,上海地区将等疫情缓和后寄出。

 

  第二期——样品制备时的定量误差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过程可分样品制备、色谱分离、检测、数据处理等六个步骤。

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发生在“样品制备时”可能发生的定量误差因素,包含 “标准溶液制备”及“实际样品处理”两个部分。

 

标准溶液制备

标准溶液制备看起来很简单,但也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如表1所示。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是:“(K) 目标成分吸附到容器上”。表2则介绍了不同的目标成分吸附到不同材质容器上的可能性。在容易发生吸附的情况下,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或改变容器的材质来抑制吸附。

 

另外,“(N)目标成分的氧化、分解”也很重要。例如,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溶解于水溶液中的铁(Ⅲ)离子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浓度下降。这时,铁离子可用EDTA二钠进行屏蔽等处理,最好在制备溶液时加入。为避免一般的氧化、分解反应,可以考虑添加还原剂,氮气置换,非水性溶剂或使用棕色瓶,保存在避光阴凉处等手段来处理。

表1 标准溶液制备

表2 目标成分吸附到容器上的可能性

 

实际样品处理

在实际样品的操作中,由于前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回收率不佳的问题。在固液萃取或液液萃取过程中都有得不到高回收率,或回收率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另外,在除蛋白操作时有在变性的蛋白上吸附目标成分而导致回收率下降的情况。

 

通常,通过向样品中添加一定量的目标成分进行前处理来评估加标回收率。与目标成分在未进行前处理操作时相比较,检查目标成分的添加量与色谱图中的峰面积增加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当检查到样品本身回收率有问题时,需要改变提取方法或预先添加内标物后再提取,该内标物必须与目标成分的化学结构类似,提取效率相同。采用相同的前处理方法进行制备,回收率虽不是100%,但经常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数值。

 

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分析,请在大家分析工作中,也要留意是否存在以上的定量误差因素哦~

 

 

有奖答题

 

有奖答题来了!

答对就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

Nexera LC-40模型 U盘

 

【多选】在样品制备过程中,以下哪些操作可能会引起定量误差?

 

A

采用固液萃取或液液萃取的方式对实际样品进行前处理;

B

在自然通风采光处,保存标准溶液;

C

在制备标准溶液过程中,使用的器具精度不佳;

 

D

标准物质的称量不准确。

 

请在文末留言您的答案吧。

我们将从正确答题者中随机抽选五位幸运儿送出礼品。有奖答题将于2022年5月6日截止。

 

预告

关于来自试样溶剂中溶解空气的峰

“AI”:Analytical Intelligence

分析智能

“IoT”: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 
市场
列表显示类型: 
大图
列表图片: 
账号内置顶: 

分类:

推荐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