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相色谱检测器之电子捕获检测器

导言

气相色谱常用的检测器有:电子捕获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等离子体检测器等,每个检测器有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

今天来谈谈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发展史

 电子捕获检测器英文是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简称ECD。ECD的发现是一系列射线电离检测器发展的结果。1952年首次出现了β-射线横截面电离检测器。

● 1958年Lovelock提出β-射线氩电离检测器。当卤代化合物进入该检测器时,出现了异常,于是Lovelock进一步研究,首次提出了此异常是具电负性官能团的有机物捕获电子造成的,进而发展成电子俘获检测器。

 1966年Yanger等首次使用63Ni放射源。它是将63Ni电镀在箔片上制成,耐温性明显提高,半衰期显著增长。

 随着ECD使用范围增加,在电离源的种类、检测电路、池结构和池体积等方面均作了很大的改进,从而使现代ECD的灵敏度、线性及线性范围、最高使用温度及应用范围等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ECD工作原理

 ECD池体涂有一层63 Ni放射源,进入池体的载气(N2),被ECD内腔中的 63Ni 发出的β射线电离,形成次级离子和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和电子发生迁移而形成电流,也就是基流。当电负性化合物由载气带进ECD池体后,将捕获已形成的自由电子,生成负离子并与载气正离子复合成中性分子,此时,基流下降形成“倒峰”,通过放大器放大,将负峰转换为正峰后,数据处理系统采集谱图信息。

ECD响应机理

 β粒子是具有10keV能量的高能电子。它能与氮(或氩、氦)载气分子(P)通过非弹性碰撞,使其电离成正离子(P+)、次级电子(e), 粒子本身消耗能量后变成热能电子(β*),同时释放能量(E):

N2可按上式进行直接电离。

 Ar在β粒子轰击下,可形成亚稳态原子(Ar*)

因此,纯Ar作载气之ECD,其响应易出现异常。为此,通常要在Ar中加入5%-10%左右的甲烷作猝灭剂(X),就通过如下失活碰撞反应回到基态,防止异常:

另外,加入甲烷还可降低高能β粒子和次级电子的能量,使之成为热电子,十分易于被电负性组分俘获。Ar/CH4作载气的反应式为:

 电子捕获反应:电负性组分进入ECD,俘获热电子,成为负离子,有四种机理:

ECD特性及应用范围

● ECD是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器,对电负性物质特别敏感,主要用于检测微量或痕量的卤素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共轭羟基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电负性物质。

● 63Ni放射源的特点:

电离能力强,可提供一定强度的基流;

穿透力小,确保人身安全;

半衰期长,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耐较高温度,不易污染,应用面广。

● ECD广泛应用在食品检验、环境检测、农药残留等领域。

ECD载气的选择

● ECD一般使用N2做载气,基流较大,要求N2纯度99.999%或更高。

● 若使用Ar、He作载气,由于亚稳态分子的存在将会出现非捕获效应,所以尾吹气(也称保护气)要使用N2。

● 由于基流大小依赖于载气中氧和水的含量,为保证有较好的性能,载气中O2和H2O的含量要尽可能的小,所以载气供气管路中要加脱水和脱氧过滤装置。

ECD使用注意事项

ECD 使用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系统的洁净,及时发现、及时排除污染。为保持ECD池体清洁,应采取以下步骤:

● 载气和尾吹气必须使用高纯度气体,在气路中接入分子筛过滤器和氧肼并定期更换。

● 测试前将进样口和色谱柱充分老化,避免杂质在测试过程中进入ECD池体。

● 使用低流失的色谱柱,避免色谱柱内的固定液在高温下流出;同时检测器温度比柱温箱温度高于20°C。

● 定期高温老化ECD(350°C)。

● 长期不使用ECD并将色谱柱拆下时,应将检测器接口堵上(使用带铁芯的石墨压环或其它实心压环)。带Bypass的机型应将载气气阀持续打开,保证ECD保护气的供给;不带Bypass的机型可将仪器后部ECD Vent口所接的排气管堵上,避免空气进入池体内部。

● 由于ECD的特殊性,其污染不可逆 。在测定样品时,选择溶剂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电负性强的物质做为溶剂,如:二硫化碳,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卤代烃类,对ECD的影响比较大,造成寿命降低。

● ECD的响应值与色谱柱伸入池体的长度相关,每次安装色谱柱前,使用检测器标配的量具确认好色谱柱伸入池体长度。

陈玉泉

 气相技术经理

 

欢迎关注,让更细致的服务从这里起航

作者: 
分析计测技术部
列表显示类型: 
大图
列表图片: 
所属合集: 
27
31
账号内置顶: 

分类:

推荐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