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前沿|某知名歌手海淘获刑的“邮票”到底是个啥?

☆ 导读 ☆

近日某法院公开了一起刑事案件判决书,判决书显示某乐队的知名歌手因涉嫌走私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该歌手于2021年1月4日通过微信联系境外卖家购买邮票状“LSD”9张,后在海关通关时被查获。惊叹震惊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这个“LSD”到底是什么毒品,为什么叫做“邮票”?有什么危害呢?
 
 

☆ 此“邮票”非彼邮票 ☆

“邮票”是新型毒品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的俗称,学名为“麦角酸二乙基酰胺”(CAS:50-37-3),常简称为“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合成致幻剂。

麦角酸二乙胺是致幻剂的代表药物之一,常用基质材料有糖块、吸墨纸、其它吸附纸等,由于毒性很大通常只能采用非常小的剂量吸附于纸片上吸食,因为外形像邮票,而被俗称为“邮票”。

 

 

  • “LSD”的危害

犯罪分子将“LSD溶剂”吸附在纸上,就像小孩的卡通贴纸,放在舌上通过口腔粘膜吸收,就会使毒品渗入,让人在视觉、听觉和记忆上产生强烈幻觉,并出现急性精神分裂,被称为“迷幻药之王”。

 

服用“LSD”除能致幻外,还能造成严重的精神混乱和肉体痛苦。比如麻木,虚弱,恶心,体温过低或体温过高,血糖升高,鸡皮疙瘩,心率加快,下颌咬合,虚汗,唾液分泌,粘液分泌,反射亢进和震颤。

 
  • “LSD”的法律监管

麦角酸二乙胺“LSD”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具有很高的滥用倾向,因此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将其列入国际管制的精神药物清单。

 

我国《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中明确麦角酸二乙胺是一种新型毒品,而且滥用危害极大。


 

☆ 强化禁毒之盾,

让“LSD”无处遁形 ☆

“LSD”经口服0.5~1 h后出现症状,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约3.6 h,而在尿液中允许的检测窗口时间更长。由于尿样检测窗口长,容易获得,采集方便等优势,因此报道的用于检测“LSD”滥用的检材中,又以尿液更为普遍。

疑似嫌疑人尿样

 
  • 样品前处理及上机

参考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7005—2016《血液、尿液中238种毒(药)物的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取疑似嫌疑人尿样1 mL,分别加入2 mL pH 9.2硼砂缓冲液及3 mL乙醚,涡旋震荡1 min,离心2 min(8000 r/min),上清液取出,常温氮吹至干,初始流动相复溶后过滤,上机分析。

岛津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 LCMS-8045

 
  • 方法学结果

配制“LSD”基质加标样,0.005~100 ng/mL范围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9992。

图1  麦角酸二乙胺“LSD”标准工作曲线

对浓度为0.005 ng/mL 标样进样分析,以ASTM法计算噪声,以噪声的3倍作为检出限(即S/N=3),以噪声的10倍作为定量限(即S/N=10),仪器对“LSD”的检出限、定量限分别为0.001 ng/mL、0.004 ng/mL。

图2  0.005 ng/mL麦角酸二乙胺“LSD”标样MRM色谱图

 
  • 空白样品加标

对空白尿液样品进行加标,加标浓度分别为0.1、10.0及50.0 ng/mL,每个浓度样品平行处理两份,考察回收率及双样相对相差。回收率在70.50~82.80%;双样相对相差在2.03~15.51%之间,满足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7005-2016)中“平行试验中两份检材的双样相对相差不得超过20%(腐败检材不得超过30%)”的要求。

 

利用岛津LCMS-8045,采用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完全满足尿液中“LSD”定性及定量检测的要求。

 
 

☆ 结语 ☆

毒品一旦购买使用,就会造成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购买或尝试这些非法物品!别因为一时的好奇,毁了自己的美好一生!

 
 

☆ 相关阅读 ☆

警惕!“蓝精灵”不是精灵,是毒品!

警惕!装在瓶子里是饮料,喝到肚子里是毒品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 
孙友宝
列表显示类型: 
右图
列表图片: 
账号内置顶: 

分类:

推荐到首页: